苏州若是天堂,山塘就是天堂的代表。运河“塑造”下的山塘,是一个自由开放的“非传统”街区。
河上灯船游弋,两岸灯火通明,把夜晚点缀得如梦似幻。山塘由河与平行于河道的街组成。明清时期,作为苏州城与大运河的连接线,这里商业十分繁华,直至今日,依旧是苏州城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间四月天,七里山塘街。“你一句春不晚,我就来到了真江南。”
白居易始开山塘河
1761年,北京的万寿寺旁新开了一条奇特的街市。
街市沿着玉河两岸向远方铺展开来,小食店、杂货铺、茶楼、药铺乃至酒楼歌肆,清一色小家碧玉的苏州式样。
此等景象好像不应该出现在北方皇城根下,倒像是江南水乡风光。
位于山塘街入口处的御碑亭是一座四方亭,亭内有一块石碑,是曾多次下江南的乾隆皇帝的字迹“山塘寻胜”。
这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七十大寿献上的特殊“贺礼”。母子俩曾携手同游江南,而孝圣宪皇太后回到京城后依然念念不忘苏州的繁华风情,尤其是阊门外的山塘街,给老人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游客在雨中乘船游览苏州山塘古街
作为拥有至上权力的孝子,乾隆大笔一挥,干脆在北京仿建出一条“苏州街”供母亲游赏。
“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
山塘与西湖并列,苏州民谣《大九连环》道出了山塘之重——宛如天堂一般的存在。
所谓山塘,是连接苏州城西北阊门与城外号称“吴中第一名胜”虎丘间的一条笔直的水道。
唐宝历元年(825年),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始开山塘河,并将河道继续往西北延伸,连通到当时的运河。
名人亲凿,是山塘历史浓墨重彩的开端。然而白居易开山塘的目的,却非经济运输,而主要是为百姓游览虎丘方便。
相传吴王阖闾死后就葬在虎丘,这一带风光优美、山景绮丽,至迟在东晋时期,虎丘已经是苏州城外首屈一指的旅游胜地。
开挖山塘河,相当于修了一条旅游“快速路”,此后人们可以沿山塘直达,朝而往暮而归,好不惬意。
白居易也在诗中骄傲地写道:“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
山塘街里游人如织
最是富贵繁华地
今天山塘的夜,依旧是“灯火千家市”般的热闹。两岸灯火通明,仿佛笼罩着绚丽的薄纱。
苏州城寸土寸金,渐渐地,不少往来客商和本地商贩索性在城外沿河居住。山塘河的北岸,就逐渐形成滨河小路,叫山塘街。
据学者牛示力考证,明清山塘街河可以分为正段和副段。正段是“七里山塘”的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从虎丘附近的西山庙桥至阊门附近的山塘桥止。
副段很短,从山塘桥往南到渡僧桥止,是山塘河与城墙平行的一小段连接段。虽然从体量上被称为“副段”,地理位置却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地带”。
这段河道紧贴着阊门,是走水路进入苏州城的咽喉,两岸店铺鳞次栉比,简直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正段则大致以半塘桥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边的一半延续着副段的商业繁华,而往西至虎丘,却慢慢地几乎不再有临河店铺。
枫叶掩映下的“七里山塘”古街水巷
明代《长洲县志》记载了这种分界的特性:“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自此至山麓,红阑碧树,与绿波画舫相映发,为游赏最胜处。”
山塘的商业吸引力主要来自苏州城,因此从阊门到虎丘的商业气息是逐渐递减,大致过了半塘桥,都市商业景观就开始被郊区景致所代替。
如今半塘桥位置附近有铁路和几条公路穿过,现代交通再次切割了半塘两侧。以东总体上商业繁华,灯火烂漫,也是政府着力打造的旅游景区。以西的部分则相对安静、生活化,另有一番原生态的老苏州味道。
姑苏古城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骆文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咚咚咚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