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代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资料图片)
译文: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先秦 荀子 《劝学》
译文: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先秦 荀子《劝学》
译文: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荀子・儒效》
译文:不知道如果不是听到的,听到不如见到他,见他不你知道的,知道的不比行的。学习到行动了。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先秦 老子《道德经》
译文: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
一切都靠一张嘴来做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 ―― 德谟克利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夹着湍急的河流,则行动却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阿•安•普罗克特)
个有事业追求的人,可以把“梦”做得高些。虽然开始时是梦想,但只要不停地做,不轻易放弃,梦想能成真。
――虞有澄【美】
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麦金西
不要试图同诱惑争辩,躲开它,躲得远远的。面对诱惑动不动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诱惑而动摇自己的良心。 ――孟德斯鸠
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柏拉图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无欲则刚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这段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毅的人。”有人说:“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贪欲,怎么可能刚毅呢?”。
在“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这样一个时代,面对金钱的诱惑,因为欲壑难填铛锒入狱大有人在,古者有和�|,近者有李真。这正如孔圣人所说的那样:“申帐贪欲,怎么可能刚毅呢?”无论你职位再高,资力再老,一旦陷入贪得无厌的欲望之中,就会成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声败名裂,还有什么刚毅可言呢?所以面对欲的诱惑,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常怀感激之心,就会让我们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在诱惑面前,多一分清醒,少一分放纵;面对得失,我们就会权衡取舍,做到不贪得、不患失;面对成绩,我们就不至于得意忘形。学会感激,我们就会永远生活和工作在幸福之中。同样,自己无欲,便可活在自己的幸福之中。
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会生活上.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灿烂的文明.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这种诚实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出处】《荀子・儒效》. 【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 【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出处】《荀子・性恶》. 【大意】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提示】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谨于言而慎于行. 【出处】《礼记・缁衣》. 【大意】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提示】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君子强学而力行. 【出处】扬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提示】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实事求是.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大意】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 【提示】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 【提示】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 【大意】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 【提示】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不想去编织渔网,而仅仅站在水边羡慕,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脚踏实地。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
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 出自西汉・桓宽《盐铁论・非鞅》 解释:嘴上说说并不困难,而真正做起来就感到困难。
所以贤明的人总是务实而后求其功效,而不是只陈上空文就罢了。 所以,“效用”或者说实绩、政绩都不是“徒陈空文”的事,而只有求真(真知)务实真干才见其“效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而且,这种诚实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
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寸光阴。――《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曹 植《赠白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诚廉》
1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 轼《晁错论》
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 原《离骚》
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陆 游《病起》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 原《卜居》
2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曹 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2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2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联璧??处事》
2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出师表》
2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 陆 游
2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曹 植《白马篇》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32、丈夫不报国,终为愚*。―― 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 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5、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吕 坤《*语??应务》
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 备
38、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 魏 徵
3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 诸葛亮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唐・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几年遭�f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还有《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原文讲述吕蒙原是一介武夫,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鲁肃称之“士别三日,非复吴下阿蒙”,指隔了很久,常与“刮目相看”连用,形容大有长进、焕然一新。
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会生活上.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灿烂的文明.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会生活上.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灿烂的文明.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解释;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少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解释: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君子强学而力行. 扬雄《法言•修身》.解释: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论衡•薄葬》.解释:对一件事情最好的证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对一个理论最好的检验就是看其是否有证据.【提示】王充是东汉哲学家,他最讲究实证.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他也绝对不信.在《论衡》里,他不厌其烦地辩论,指出鬼之类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思想在古代独放异彩.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解释: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提示】这句话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实践又会进一步促进认识的深入发展.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会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进步更快。
独 马
栉风沐雨走江湖,戈壁摇铃叹影孤.不恋平原多嫩草,愿从荒漠闯新途.
野 马
露宿风餐炼铁蹄,叱云啸月唤晴曦.纵横大地行空阔,踔厉奔腾永不羁.
战 马 (古声)
不甘伏枥志空赍,愿伴雄兵奋劲蹄.浴血沙场当猛将,摩天阵上啸云低.
豪 马
厩无宿秣未愁穷,坎坷征途苦亦��.饱历风尘培浩气,烟蹄爽健赛云龙.
老 马
曾经百战建奇勋,慧眼识贤多苦心.乐意卸鞍扶后起,笑看大地�S驹奔.
幼 马
顽皮桀骜性单纯,涉世倥侗惹事频.今日柔蹄休小看,他年一跃动乾坤.
恚 马
志存千里欲腾飞,恨被缰拴素愿违.枉有健蹄常跞跞,难平怒气总咴咴.
义 马
器宇轩昂品亦高,跋山涉水不辞劳.寒槽让秣情尤重,患难为朋心可掏.
骜 马
踏月凌云志不低,走南闯北骋东西.若无昔日崎岖路,哪有今朝稳健蹄.
飞 马
眼空冀北志超群,得意轻蹄不负春,履水穿山驰碧野,鸣风踏月傲红尘.
天 马
长天一啸若雷鸣,踏浪银河宇宙惊.破雾驱云追烈日,乘风摘月采繁星.
快 马
一日疾驰万里程,嘶风啸月远闻声.雄蹄愿为英豪奋,奉献精神乐此生.
1.《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自纪》
年代: 宋 作者: 释文��
生无机巧姿,所贵唯实践。
探玄发尽霜,穷胜足重研。
渡水识归源,看云悟舒卷。
宁教身不遭,颇谓首难�a。
余年辞畏途,灭迹向绝�t。
形骸未全枯,嚣烦幸俱遣。
中心本难诬,万事不欲辩。
手把楞伽经,交趺对炉篆。
3.《送次卿兄还新安》
年代: 宋 作者: 程端蒙
闻君戒明发,值此深秋时。
相送碧山下,殷勤荐离卮。
与君夙通谱,况尔学同师。
所期在闻道,肯为矜文辞。
易通久沦没,遗书亦参差。
向非考亭翁,入德将焉施。
驾言各勇往,实践仍精思。
圣贤去千载,凛凛如在兹。
君归歙水上,岂徒事耘耔。
至言启茅塞,予方日孜孜。
4.《恭和御制礼记彻章诗》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临决遗经自圣衷,固殊野外与淹中。
五三典礼勤稽古,十六星霜久积功。
倚席居然惭寡浅,登床安敢紊卑崇。
防民不在文为末,端击宫庭实践充。
5.《用厚后弟强甫韵》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无住先生独住庵,得朋犹冀自西南。
丹心事国忠无二,白首尊师谊在三。
诗少古风惟近体,学惭实践谩虚谈。
退之未离乎儒者,坐井观天错议聃。
1,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春秋时期-孔子《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春秋时期-孔子《论语•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战国末期-荀子《修身》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5,战国末期-荀子《儒效》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读音: shí gàn。
释义:实实在在地去做。
1.《使东川・邮亭月》
【唐】元稹
君多务实我多情,大抵偏嗔步月明。
今夜山邮与蛮嶂,君应坚卧我还行。
2.《偶书》
【唐】郑谷
承时偷喜负明神,务实那能得庇身。
不会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
3.《瑞麦赞》
【宋】林某
淳熙天子,御图三七。
协气所钟,嘉禾乃出。
巴夔之山,亘连阡陌。
或两其歧,或六其脊。
惟是西门,近郊所植。
六六同颍,函三为一。
兹诚创见,图写漏逸。
乃知人为,不逮天力。
上方寅畏,摈华务实。
臣不敢献,私志于室。
采诗之官,汗青之笔。
编诸诗书,示此其质。
辛辛苦苦 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 起早贪黑 披星戴月 夙兴夜寐 通宵达旦 夜以继日 日理万机 废寝忘食 呕心沥血 争分夺秒 常年不懈 数十年如一日 实干 苦干 巧干 积极肯干 埋头苦干 全心全意 尽心尽责 不遗余力 竭尽全力 殚精竭虑 全力以赴 勇挑重担 奋发有为 大有作为 大显身手 恪守职责 克已奉公 廉洁奉公 奉公守法 吃苦耐劳 任劳任怨 忍辱负重 心力交瘁 积劳成疾 雷厉风行 大刀阔斧 当机立断 干脆利落 一鼓作气 立竿见影 卓有成效 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 注重实际 力戒空谈 不务空名 不图虚名 因陋就简 深入细致 调查研究 胸有全局 统筹兼顾 按部就班 井井有条 有头有尾 有条不紊。
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会生活上.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灿烂的文明.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处】《论语•为政》.【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这种诚实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处】《论语•宪问》.【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出处】《墨子•修身》.【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提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出处】《荀子•修身》.【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提示】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出处】《荀子•儒效》.【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出处】《荀子•性恶》.【大意】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提示】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谨于言而慎于行.【出处】《礼记•缁衣》.【大意】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提示】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君子强学而力行.【出处】扬雄《法言•修身》.【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提示】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实事求是.【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大意】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提示】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百闻不如一见.【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提示】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出处】《汉书•董仲舒传》.【大意】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提示】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不想去编织渔网,而仅仅站在水边羡慕,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出处】王充《论衡•薄葬》.【大意】对一件事情最好的证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对一个理论最好的检验就是看其是否有证据.【提示】王充是东汉哲学家,他最讲究实证.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他也绝对不信.在《论衡》里,他不厌其烦地辩论,指出鬼之类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思想在古代独放异彩.名必有实,事必有功.【出处】荀悦《申鉴•俗嫌》.【大意】名声必须有事实与之相配,做事情必须有结果来证实.【提示】这句话提醒人们注意,有时候一个人有很大的名气,但却不一定名副其实;有时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人或事时,都要看其真实的情况或实际的效果,而不要听信虚名。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